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保育保健>>医疗保健>>文章内容
手足口病预防知识
发布时间:2024-02-29   点击:   来源:原创   作者:常琴

手足口病预防知识

一、什么是手足口病?

640.png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儿童常见传染病,其潜伏期多为2-10天,以发热和手、口腔、足部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特征。好发年龄在6月龄—5岁内的儿童,尤其在3岁内更为常见。人对肠道病毒普遍易感,不同年龄组均可感染发病。当然较大的儿童和成人也有可能感染,有时会出现一人得病全家感染。手足口病全年皆可发病,南方以春夏为高峰期,该传染病可能和肠道病毒喜欢湿热环境有关。

二、手足口病怎么传染给孩子的?

主要传播途径是肠道病毒可以通过胃肠道也就是粪-口传播,也可以通过呼吸道飞沫、咳嗽、打喷嚏、密切接触等方式传播,传染性强,传播途径也比较复杂。还可以通过接触患者的口鼻分泌物、皮肤或者黏膜、疱液,以及被污染的手和物品等造成传播,目前还不明确是否可以经过水或者食物传播。

三、手足口病发展阶段有哪些?

1.潜伏期

儿童被病毒感染后多会经历210天(平均3-5天)的潜伏期,潜伏期无临床症状,患儿在潜伏期即具有传染性,发病后1周内传染性最强。

2.发热期

起病急,体温一般不超过38.5℃,伴有食欲不振,流涕,咳嗽,咽痛,全身不适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

3.疱疹期

发热1-2天后在患儿口腔、手、脚和臀部出现散在的、米粒或绿豆大小的斑丘疹或疱疹。皮疹的特点为:口腔黏膜疱疹散在分布于两颊部、咽后壁,舌边、唇齿侧,初为粟米样斑丘疹或水疱,很快破溃形成溃疡,其周围有红晕,疼痛感较明显。手和脚的皮疹多发生于手掌和脚掌,皮疹周围发红,疱疹较硬,里面有少量浑浊液体。臀部及肛周也可能出现与手、脚掌同样的皮疹,但躯干及面部很少出现。

4.恢复期

手足口病通常病情较轻,一般情况下710天后疱疹愈合,不结痂,不留瘢痕。但因病毒会侵犯心、脑、肾等重要器官,有极少数患者(尤其是小于3岁者)可并发肺炎、心肌炎、脑膜炎,甚至危及生命。

四、得了手足口病怎么办?

1.“二摸”“二看学起来

患儿居家隔离治疗期间,家长及看护人员应密切留意其身体状况,学会二摸二看法;

二摸:摸患儿额头是否高烧,摸皮肤是否发冷。

二看:看患儿是否精神萎靡不振,看肢体是否颤抖抽搐。

如发现上述症状,应立即将患儿送至医院进行治疗。

2.清洁消毒要加强

地面、家具表面、玩具等应每天清洁,每周消毒1-2次。被患儿粪便、疱疹液以及呼吸道分泌物污染的物品或表面,清洁后用含氯消毒剂进行擦拭或浸泡消毒。

3.与其他儿童分开来

家中如有其他儿童,食宿、玩具和生活用品等应尽量分开,同时密切关注其健康状况。

4.尽量在家不外出

居家隔离治疗时限为患儿全部症状消失后1周。在此期间内患儿应尽量避免外出,不与其他儿童接触。

五、日常生活中如何预防手足口病?

1、手足口病流行期间尽量避免带孩子参加集体活动;平时尽量少去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

2、帮助孩子养成勤洗手的好习惯,尤其是饭前便后要彻底洗手,外出不要乱摸东西;

3、打喷嚏或咳嗽时用纸巾或手肘部遮住口鼻,纸巾可以包裹好丢入有盖的垃圾桶;

4、有条件的可以接种EV71疫苗以预防重症手足口病;

5、日常生活中,家长要特别注意儿童的个人卫生,饭前便后、外出回家后要用肥皂液洗手。带孩子外出到公共场所或去医院就诊时,往往不方便洗手,家长、老师最好能随身携带免洗手消毒剂或湿纸巾,以便当自己和孩子的手接触污染物品后,能立即清洁消毒。

预防手足口病是家庭和幼儿园共同的责任和努力让我们携起手来做好传染病的防治工作,让每一个宝贝都能健康、快乐的成长!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